专题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我与南通中专的故事 > 正文

那些年我们这样解决学生实训难题

万振威

浏览量:时间:2024-08-29

我是1978年底来到南通市第八中学的,在学校转型职业教育前,曾任教初三数学,初二、初三物理,并担任初三班主任。

1983年起学校顺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开始转型职业教育。电子专业类首先办起了电子元件职业班。于是我开始涉足电子专业课的教学。在课堂上不仅教会学生识别电阻、电容、半导体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还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万用表检测这些元器件的好坏。为了让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更贴近实际,我联系了小石桥东边的元件十四厂,带领学生参观了一条自动电阻器生产流水线。整个电阻器的生产全流程一目了然。自动给色环加色、烘干,自动检测电阻值,自动分拣出合格产品和次品。整个车间就两个工人,生产效率很高。这次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子专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一开始搞职业教育困难重重,缺合适的教材,更缺器材,缺专业仪器。解建章主任通过关系从电子行业厂家购来一些晶体管特性测试仪,收音机中、高频调试等旧仪器。虽说仪器有些老旧,经修理还是可以用的,我联系了南通邮电局的蔡工程师(我父亲的老同事)、黄工程师,请他们帮忙修理,我也一起参与了修理。

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只搞课堂理论教学,更需实训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随着电子类班级招生的增多,学生的实习训练成了难题。实训活动的开展,需要消耗许多原材料。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动足了脑筋。通过熟人我了解到南通无线电厂有大批收音机订单。厂内生产线来不及完成,正考虑外设加工点。

于是我大胆的接受挑战,在校领导秦维涛校长的关怀支持下创办了电子实习工场。为南通无线电厂加工生产宝石花系列收音机的同时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学校将敬业楼的六楼划给我建工场。

考虑到生产、实习两不误,我设计了两条生产流水线。一条流水线招收工人,经培训上岗连续不断的生产收音机。另一条流水线留给学生实习训练。这样安排变消耗型实习为生产型实习,给电子类班级学生实习提供了机会。

我通过无线电厂收音机生产线上的包师傅、张师傅(早在1962年我在城中公社工作时就认识的两位退伍军人)要来了一些资料。仔细研究了宝石花1X6收音机的结构、电路板,设计了13个工位的元器件安装生产流水线。先培训工人,让工人上岗,严格把好质量关,生产产品由每天几十台到几百台。待工人流水线生产基本正常后,开始接受学生来工场参加生产实习。

每天早上我第一个爬上六楼开门,安排当天的生产任务,检查流水线生产的收音机质量,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工场。记得有一次回到家后,想起忘了关电源,立刻骑自行车到学校,爬上六楼,关好电闸,才放心的回家。在我心里安全是第一位的。

为了把好学生实习这一关,我参照电子工业部的电子工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结合现有的收音机生产流水线,自编结合产品生产的实习教材。将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分成若干个单元课题,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项安排教学和考核,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其中16个单元课题在收音机生产流水线上实施。这16个单元课题包括:焊接基本技术、常用元器件的识别、识图训练、电阻器的质量判别、电容器的质量判别、电感器的质量判别、晶体二极管的质量判别、可控硅的质量判别、晶体三极管的质量判别、收音机各级静态工作电流的检测、收音机各级直流电位的检测、常用仪表的使用、收音机的低频调试,收音机的中频调试、收音机的高频调试、收音机的整机装配与调试。每项基本操作技能都有明确的规定。

电子实习工场是一个系统工程。单有元件安装生产流水线是不行的,还要建调试室,对收音机各单元电路进行低频调试、中频调试、高频调试。各项参数符合指标要求,才算合格产品。在石建淮、庄明华老师的协助下,我们亲自动手,培训学生,完善了收音机生产的全流程。

学生在实习工场参加实际的生产活动,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收音机各部分的电路组成及作用。充分认识和理解低频调试、中频调试及高频调试的目的与调试原理、调试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迅速地掌握调试技术,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转化。

为了更好的检测收音机性能,测试收音机的灵敏度,我还在礼拜天与刘邦琦老师一道去海门乡下一家破产的乡镇企业买回了屏蔽房,自己动手安装在六楼实习工场。发现测试收音机时有干扰,我又去南通无线电仪器厂找老同学江嘉林请教解决办法。回来后,去电器市场买了高频滤波器,自己安装,终于解决了问题。

我们从工厂生产实战出发,从严从实要求,严格技能考核,强化技能训练。学生不仅在实习工场圆满的完成了实习任务,生产出了合格的收音机,岗位生产的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普遍提高。90届电子整机班学生,在完成校内技能训练后,进入南通无线电厂参加生产实习,在车间只集训了一天,就能顶岗操作,质检合格率达到99%,超过车间的日常水平,受到厂方一致好评。

经电子实习工场培训过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上岗生产的适应能力普遍提高。毕业后到南通无线电仪器厂的两个班同学,一下车间就很快上岗,受到厂方赞扬,部分学生被安排在关键岗位,后来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电子实习工场持续了好几年,为无线电厂加工生产了十几万台收音机,销往东北等地。

当时,我不仅担任电子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还开设了“收音机原理与维修” “家用电器技术基础与维修技术” “收录机原理与维修”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技术” “有线电视技术”等诸多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尽量结合本地电子产品进行教学。如“收音机原理与维修”整机工作原理分析,我就是结合电子实习工场正在生产的宝石花1X6收音机进行的。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和三位同学一起制作了示教板。该示教板不仅能用万用表测试各晶体管的基极及电极电位,还可以测量低频放大电路电流、中频放大电路电流,还可以用示波器观看波形。

制作校内第一块示教板(右上为本文作者)

我利用这块示教板开设了教学观摩课“收音机工作原理和电路分析”,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自达鉴诗主任主持机电办,要求每学科每学期都要有人上公开课,我几乎每学期都开公开课,与教学同行切磋电子专业课的教学。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技术”这门课程教学难度很大。不仅理论知识难懂(特别是对只有初中底子的学生),动手安装和维修电视机就更难,而且实习材料昂贵。一套十七英寸黑白电视机底板的材料费最少也得50—60元。整台电视机的元器件就有300多个,而且品种繁多。怎样在少花钱、不花钱的情况下保证学生的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也是动足了脑筋。我去和平桥电子一条街,找到一家卖元器件的小商店,以56元的价格购回几十套散件,又跟老板约定好以70元一台的价格回收经我调试合格的底板。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先在一块电路板上反复练习2—3次(这块板子是废板),之后严格按要求装出合格的底板,转手卖给老板,再用回收返现的钱买回几十套元器件,让学生反复练习,增加实习的机会。

本文作者修理电视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我从来没有放松过自身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自己的维修水平,我利用星期天,去北街南头电子仪表局下设的电视机维修门市部,向那里的工程师学习;还为吴堃,张笠夫,裴丽华等老师修理电视机,以丰富自己的维修经验。1993年10月服装学科的吉萍老师要上一堂“男式西装手巾袋制作”的公开课,因教室比较小坐不下更多的学生,希望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开辟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学生第一时间看清楚教师的示范动作,请求我的帮助。于是,我去上海某研究所买来了摄像头、网络线、分配器、有线电视放大器……安装了有线电视系统。帮助吉萍老师成功的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

老师的过硬本领往往能带动学生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一次,在学习安装电视机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将16个插脚的集成块装反了,如果不能拆下来重装,整个板子就要报废。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对我说:“你能拆下来就是好老师。”于是我当着学生的面很快拆了下来。该学生心服口服,从此,实习也更加认真了。

实训课上我从严从实要求,严格技能考核,强化技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91级电子班学生在电视机厂实习期间,厂领导看到他们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操作规范,技能有一定水平,当即点名要他们中的部分学生毕业后留厂工作。95、96届电子班学生经强化训练后参加由南通市劳动局、考工办和电子仪表局联合组织的无线电装配四级工应会技能考核,成绩良好,合格率达97%和100%。最快的学生以两小时二十分钟组装调试好一台十七英寸黑白电视机,受到考评组的赞扬。这批学生到电视机厂实习,大都安排在关键岗位,后来留在厂里搞修理工作也都成为骨干。

学生施蓉、施红菊在我的指导下,赴南京参加首届江苏省无线电工程制作竞赛,分别获得职业高中组一等奖和二等奖。为学校争得江苏省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职业中学专业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在让学生获得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我利用做班主任(3715中专电子班)的便利条件,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联系了外加工业务,放弃礼拜天休息时间,每周一次组织学生到校加工生产,以提高操作技能。所创收入,纳入班费,补贴外出旅游费用。

星期天组织学生到校加工生产电子打火器

像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励学生主动参加班级集体活动,自觉自愿苦练专业技术基本功,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

【作者简介】

万振威,男,1943年9月出生于重庆,江苏南京市人。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1978年底进入南通市第八中学任教,曾担任初三数学、物理教学及班主任工作。1983年起学校转型职业教育,改教电子技术,兼任电子学科组长。1985年、1986年度均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4篇,在市级刊物发表文章8篇。教案《调光灯》在1996年全国首届职业教育优秀教案评选中获一等奖并被录入《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案精粹》一书。多年职业技术教育的体会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中等技术人才,必须加强专业课的技术性与应用性教学,着力于手脑并用,着意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眼于职业道德的培养。

分享到:

招生简章

招生视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