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我与南通中专的故事 > 正文

忆中日校际交流往事,觅学校奋力前行足迹

蒋淦悌

浏览量:时间:2024-06-15

1991年12月25日下午,阳光柔和,日本井原市兴壤馆高等学校由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组成的访华团一行17人,来到我校的前身南通市职业中学参观,受到学校千余名师生的热烈欢迎。带队前来的市教委中教科陈荣墀科长和市外办友城科王浦坚科长虽然对我校很是熟悉,但此时此刻看到这里新崭崭的校园,看到师生首次参与外事活动洋溢的热情,也有几分惊喜。

的确,回看11年前,这里还是一所很一般的普通中学---南通市第八中学。学校占地仅有8亩,建筑面积仅有4200平方米。那时,我国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加大,社会经济建设逐步加快,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鼓舞下,学校的秦维涛、汪乾荣、陈荣墀等几位领导,以洞察者的眼光,拓荒者的毅力,带领全校教工,开办了职业高中班。

缺少专业设施,缺少专业教师,白手起家困难重重。学校围绕电子、电工、港机、服装等专业,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积极引进专业教师、鼓励专任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外聘实习指导教师、新建综合楼(品字楼)、开辟实训场所等一系列举措,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创造办学条件。1985年暑假,学校停止了初中招生,终于被省教委明确为江苏省重点办好的职业中学,正式挂上了职业中学的校牌。但此时,校长秦维涛却倒在了病榻上,接受了脑部大手术。此后,副校长陈荣墀接手了学校管理工作。学校在市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征收了南侧一块土地,建了一个小操场和一座实验楼。这时的校园占地达到22亩,建筑面积达到9000平方米。学校还新开辟了机电、输变电等专业,努力扩大办学能力和规模。1988年,学校首次招收了职业中专班。这一年的一段时间里,秦校长还带着未痊愈的身子,跨着蹒跚的步子,坚持到校主持创建工作。就这样,经全校教工几年艰辛耕耘,学校被省教委批准为首批重点职业中学。

1990年12月,蔡作新接替沈翠兰担任我校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学校工作(1992年8月蔡作新出任校长)。蔡校长领到的是,迎接省教委新颁发的“国标”重点职业中学的验收任务。新的“国标”验收标准对硬件和软件要求明显提高,全省各地职业中学闻风而动。我校在坚持“面向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办学路子的同时,争取到市教委30万元专项经费,增添了实验实习设备,迁建了校门,完善了校内公共设施。1991年秋,学校以电子、电工、机械和服装为主专业,职业教育班级达20个,其中三年制职业高中班14个,四年制职业中专班6个,在校生达800多人。学校建有11个专业实验室、5个工艺实训室,有一个拥有车、铣、磨、插、冲床的金工实习工场和一个年产15万台收音机的电子实习工场。这时,我校已成为南通大市职业中学电子、电工、服装专业牵头学校,承担着组织开展大市范围专业教研活动的任务。学校主持制定的电工专业教学计划和12门课程教学大纲,经省教委审定作为全省统一使用的教学指导文件。就在这一年的9月下旬,学校虽然硬件尚有欠缺,但仍顺利通过了 “国标”省重点职业中学的验收。

这次来访的兴壤馆高等学校创办于1853年,办学历史悠久。学校设有机械科、电气科、商业科和普通科,是一所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于一体,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综合高中。与我校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班级规模以及学生总数上,有着颇多相近之处。那一天,蔡作新校长因公外出,学校先在阶梯教室举行了欢迎仪式,互赠了礼品,接着由我带领日本客人参观校园。在校史室他们看到我校简介时频频点头,在参观实验室时连连拍照,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电视机调试、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和皮夹克制作等实验实习课。我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学生的勤奋态度,给异国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观结束后,中日两国师生在四楼大教室趁兴开展了富有情趣的联谊活动。临别,访华团团长森田幸男教头欣然挥毫,写下了中日师生都能知晓其意的“至诚”两个大字。

1994年8月下旬,缪建新出任我校校长。缪校长带来创建“南通综合中专”后改为“南通中专”的任务。那年暑假学校刚刚增加了虹桥校区,缪校长到任后对虹桥校区进行了改造,在操场北侧建了一排简易的学生宿舍,开始招收寄宿学生。1995年上半年,在分管教育的李炎副市长和市教委王建明主任大力支持下,学校完成了与南通干部管理学院和南通纺织技工学校的合并任务。此后,又马不停蹄地启动了芦泾校区扩建工程和段家坝校区新建教学楼工程。芦泾校区工程包括新建10层综合大楼、5层学生宿舍楼、新校门和中心广场,该工程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市政府重点工程。那段时间,学校大力拓展办学功能,一方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新开设了财会、市场营销、公关与办公自动化、日语等多个新专业,同时积极走访市外办、市统计局、文峰大世界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创建了八、九个面向社会的培训中心。记得1995年秋,我校培训处拟招收一个日语培训班,结果一报名就爆满,后经努力聘请到日资企业翻译又扩招了两个班。就在这一年10月下旬,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正式成立。

随着我们南通市对外交往的扩大,日资企业的增加,我市先后与日本丰桥、和泉等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在我校开办日语培训班、开设日语中专班后,学校更多地参与了中日两国间的教育交流活动。1996年12月,缪建新校长在段家坝校区新开设的小会议室,接待了来访的日本丰桥中日友好协会会长伊藤班展一行。1997年11月8日,是我市与日本丰桥市缔结友好城市10周年。丰桥市的庆贺仪式是, 组成一个市民代表团(含师生代表)来我市参观。其中,市外办安排的参观学校是我校和虹桥小学。11月13日下午,秋高气爽,丰桥市访问团一行来到我校。学校特地在文峰公园西南角濠河边的中日友谊阁草坪,举行了隆重的鼓乐队欢迎仪式,并开展中日师生的交流活动。此后在1998年一年里,学校先后接待了四批来自日本爱知县及丰桥市、和泉市的参访团。其间,1998年暑期,我校引进了一名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日语专业的教师林桂花,学校日语专业教学力量明显增强。那年11月,日本和泉市中学生访华团来校参观,团长中达武美在听课及与林老师交谈后,高度称赞了林老师的口语水平和教学能力。

2000年,我校已形成五处校园三个教学校区的办学格局,虽然校园分散,但总占地近130亩,建筑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实验实习设备达到900万元。学校以职业中专为主,在机电、财经、服装、计算机、文秘等专业大类下开设26个专业。有教职工300余名,在校学生超过3000人。学校在缪建新校长带领下,经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形成了明晰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我市一所办学规模较大、社会声誉较高的职业教育主体学校,被表彰为南通市建功立业先进集体和江苏省职业高中教学管理先进学校。

2000年5月,市政府决定组建一个能代表南通中小学教育水准的代表团,回访日本友城和泉市。最后遴选的五所学校是:南通中学、海门中学、南通中专、通师二附和市实验小学。代表团共8人,团长是市教委纪委张书记和市外办钮启贤副主任,外办配了一名日语翻译,成员学校每校一名学校领导,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5月25日,我们抵达日本和泉市。次日上午,我们一行先拜会了和泉市市长、议长及教育长。此后,在和泉市安排下我们参观了北池田中学。在校史室,了解到该校建校9年,有在校生830多名,教师近50名。我们参观了学校的电脑房、图书馆、教室、办公室。该校教师统一在大办公室办公,办公桌上一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我们走进学生分组实验的课堂,看到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走进一堂学习巴乌的音乐教室,观看学生训练。日本中学生社团活动较多,下午4点至6点半是俱乐部活动,学生自由参加。我们访问的另一所学校是息吹野小学,到该校时正值中午时分。在走廊里,只见一队队着装统一的值日生由班主任老师有序地带领去食堂领取饭菜、餐具。我们来到学校会议室不久,就分别由一名学生带着到教室就餐。当我走进教室时,受到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日本学生中午统一在校就餐,教室瞬间变成餐厅。就餐时,教室里鸦雀无声,餐后课桌和地面仍很整洁。下午,我们参加了在室内运动场举行的欢迎仪式。在这两所学校,我们都进行了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我们也看到,这两所学校操场的一角都停放着不少小汽车。访问期间,和泉市教育长还专门邀请了该市的九位校长与我们一齐座谈,大家相谈甚欢颇有收获。

光阴荏苒,几十年过去了。昔日,我们奋力收获的一些办学成果,现在看来有些已不足挂齿了。当时,我在日本学校看到并觉得新奇的教师备课用的笔记本电脑、众多教师上班开着小汽车,这些也很早很早在我们的校园司空见惯了。岁月匆匆,往事如烟,如今再步入学校,我不仅看到优美的校园环境与周边高耸的大楼交相辉映,内心还深深感受到我们学校正紧随时代前进和国家发展的步伐,在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

蒋淦悌,男,出生于1940年2月,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前先后担任南通市职业中学、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1992年获南通市教委“记功”表彰。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对职业中学职评工作的几点建议》一文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被中国人民大学《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992年第4期全文转载;《职业中专办学模式刍议》一文,获江苏省教育学会1990年职教优秀论文三等奖;《学分制移植的操作与思考》一文,获江苏省教育学会2000年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

分享到:

招生简章

招生视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