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基地的每一天,都上演着关于“极致”的生动课程。那些看似单调的日常要求——一方整齐的被褥、一个标准的军姿、一次统一的摆臂,在教官和老师们手把手的引导和同学们日渐熟练的动作中,被赋予了成长的意义。
“豆腐块”:指尖流转的规整之美
晨光熹微,艺术设计系的李同学站在床前,对着蓬松的被子有些手足无措。从未在家细细折压过被子的她,面对“豆腐块”的高标准一时无从下手。班主任吕亚娟老师悄然走近,微微一笑:“来,我示范给你看。”她展平被面,对折、压线、勾角,动作如行云流水。蓬松的棉被在她指尖迅速成型,一方棱角分明的“豆腐块”静立床头。“折痕是骨架,边角是精神,”她一边修正细节,一边轻声解说,“每一次压实,都是对规整的敬畏。”李同学凝神尝试,吕老师细语点拨:“这里再修直一些”“那个角可以更坚定”。渐渐地,软塌的棉被初现方正。望着自己的成果,李同学嘴角轻扬——原来苛求细节,是一场心手合一的修炼。
军姿:以陪伴浇灌坚持
夜幕下的训练场仍蒸腾着暑气。机械工程系的王同学历经整日训练,渐感不支,背脊不由松缓。班主任糜泽荣老师快步走近,声音沉稳温和:“背再挺直,像一棵迎风而立的小白杨。”王同学深吸一口气,重新绷直身体。汗水滑落,呼吸急促,糜老师始终静守一旁,目光如月色温润笼罩。“做得很好,保持住。”“比刚才更稳了。”简短的话语如夜风拂过心田。老师未替他抵挡艰辛,却以陪伴为灯、鼓励为星,让他学会自己撑起那一份挺拔。
标准:从约束到内化的敬畏
信息工程系的张同学一度认为整理着装、统一步幅的要求过于刻板,行动透着勉强。班主任王栋娟老师察其情绪,在一次休息时坐到她身边:“标准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凝聚美。所有人的动作整齐划一,就像一场无声的舞蹈。”她以自身为例,讲述标准如何让人更专注、更从容。此后,王老师穿梭于队伍间,不厌其烦地提示、纠正、示范,更引导学生思考标准背后的意义:那不是冰冷的条框,而是经年累积的智慧与体面。渐渐地,张同学眼神转变,从被动执行转为主动追求,甚至开始自我检视——每一次摆臂是否如尺,每一次踏步是否如钟。标准不再写于纸上,而是刻进了心里。
结语:于细微处见精神
军训场上的每一处细节,皆为成长写下生动注脚。那被认真折叠的,何止是一床棉被,更是一种初具雏形的秩序与自律;那被汗水浸透的,何止是一身戎装,更是向着坚韧与挺拔蜕变的自我;那被反复打磨的,何止是一个动作,更是对卓越与完美的敬畏与追求。
这一切平凡日常,在匠心雕琢之下,皆成为通往卓越的阶梯。教育的温度,藏于老师们手把手的教导、不离不弃的陪伴与春风化雨的引导之中。他们点亮的不只是一次军训,更是一种能够带往远方的心态——于细微处用心,在重复中精进,将标准内化为品格,最终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力量走向属于自己的极致。



(来源:机械工程系 文、图:邵锦凤 编辑:施建国 审核:朱建锋)